蜂窩斜管填料沉淀池表面負荷
蜂窩斜管填料沉淀池的表面負荷,國內手冊與國外的標準相差很大,國內都在1.5左右,而國外都在0.6-0.8之間,我比較傾向國`外的,不過問題是表面負荷低,土建的費用就高!
斜管沉淀池手冊上一般是3-4,但實際上可取1.5左右,這樣有利于出水SS較小。一般沉淀池設計手冊上一般為1-1.5,但實際上往往在0.75-1之間,盡管負荷小,引起的池子體積增大,費用的增加,但比較保險,尤其是工業廢水的沉淀池取得小一些,保險系數較高。
沉淀池的表面負荷,國內手冊與國外的標準相差很大,國內都在1.5左右,而國外都在0.6-0.8之間,我比較傾向國`外的,不過問題是表面負荷低,土建的費用就高!我們一般取0.6-0.8之間
斜管可取1.5左右。平流、豎流、輔流去0.6-0.8之間。
通常選用的負荷也是0.8~1.0,大家能不能探討一下地埋式斜管沉淀的排泥方式,我覺得地埋式的排泥通常都不是很通暢
我覺得常用的排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將潛污泵直接放入沉淀池的泥斗中,然后通過時間鐘來控制排泥,這樣排泥方便,但不容易維護,且只適用于單斗排泥。
2、通過靜壓排泥,在沉淀池的旁邊再建一小格集泥池,然后通過閥門來控制排泥,閥門可選用自動和手動閥門,選用自動閥門則會增加工程投資,若選用手動閥門則需人工定期排泥增加勞動強度。
3、采用刮泥機先進行刮泥,然后用污泥泵進行排泥,主要是投資高,不適用中小水量處理系統。
4、通過設置地上式污泥自吸泵或氣提器進行排泥,缺點是排泥不徹底。
以上僅是個人的一點愚見。
我們設計的蜂窩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一般0.8-1.0
設計規范說斜板沉淀池的負荷可以是一般沉淀池的2倍,也即是3~4,但是看大家一般實際都設得很低啊,這樣相差太大了啊
當然是越低越好,考慮到造價,地形取1-1.5之間合適
造紙廢水,我一般初沉0.5-0.6.二沉在0.7-0.8。實際用的,效果較好。個人認為還可以再提高一些。但不至于高到所說1.5.現在很多人設計沉淀池只用停留時間,不科學的,還要考慮池深,然后計算表面負荷。由負荷決定沉淀池。
接觸氧化池后面的斜板沉淀池,我們設計一般用0.75-1.5,并根據用地和平面圖布置確定
我們在實際工程中都取0.92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1)加入了藥劑的混凝沉淀,一般表面負荷取到1.2~1.5;
(2)二沉池的表面負荷一般取0.8~1.0;
(3)二沉池盡量不用斜管和斜板,容易粘泥;
(4)沉砂池表面負荷可取到2~4
實際和理論還是有差距的,照著設計手冊做容易悲劇,我喜歡用1.0,數字好算,也不大,
我們*近也遇到這個問題,同事設計的初沉池(斜板斜管)和二沉池表面負荷都是1.5,用的生物接觸氧化法,一個有經驗的工程師說偏高了
我們單位剛剛設計的斜板沉底池,取的是0.63,當然是小一點好,個人認為再大一點也無妨。
我單位設計的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一般取0.8左右,常用的參數是0.83
初沉池和二沉池都取這個數,效果可以
人覺得:二沉池的話取1.0左右,斜管沉淀池可以相對取1.5左右,但還要看整個工藝,如果斜管的出水SS大一點對后面的處理影響不大的情況可再取大點2-3,比如說后面有生物處理時;其它情況比如沉砂的可以3-4.
我們更高取到0.9,曾經見過一個表面負荷是1.5的二沉池,系統稍微運行不穩定就會翻泥。
建議0.8以下。見過一些斜管的二沉池,負荷稍微一變,效果變化很大。
我之前有個改造項目,沉淀池用原有池子,表面負荷1.6,運行正常的話出水很清
深度處理斜管沉淀池設計可參見:
1、《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1年版) GB 50014—2006 第6.12.6 條規定:沉淀工藝的設計,宜符合下列要求:斜管沉淀池的上升流速為0.4~0.6mm/s。
其中換算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斜管沉淀池的上升流速x3.6(m3/m2.h)
2、《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1年版) GB 50014—2006 第6.12.6 條條文說明:關于深度處理工藝基本處理單元設計參數取值范圍的規定。
污水處理出水的水質特點與給水處理的原水水質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實際的設計參數不完全一致。。。。。。。
斜板沉淀池與其他沉淀池相比,有什么優點?斜板沉淀池的運行方式又是怎樣的啊?
主要優點在于不易堵塞,表面負荷高。運行方式主要是上流式水流在斜板中由于“淺池作用”攜帶的固體被沉積下來,通過池底的污泥收集系統統一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