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管沉淀池表面負荷大,沉淀時間短,對小顆拉絮凝體的去除效果和抗沖擊能力不如平流沉淀池;絮體一旦破碎,很難再次凝聚成大粒徑顆粒,細微顆粒易被向上的水流帶入清水區,導致沉淀池出水濁度升高,斜管表面積泥或其上部水體“翻槳”,大量礬花漂浮甚至隨水流進人集水槽,影響濾池運行。 (l)斜管沉淀池設計原因 ①根據《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 50013-2006),斜管沉淀池配水區高度應≥1.5m,某水廠配水區實際高度僅為1.3m,不利于配水和絮凝體沉降,且容易造成斜管表面存泥。 ②常規設計中穿孔排泥管直徑與長度比應≥3%,該水廠新增穿孔排泥管直徑與長度比僅為2%,不利于排泥。 ③池底泥斗設計斜角應為52-56度,該水廠泥斗角度僅為43度,且表面粗糙.不利于污泥滑落到斗底排泥管處排出。 (2)構筑物工藝原因 從斜管沉淀池入口處取適量水樣靜置觀察,45min后發現有部分上浮物.其上附有微小氣泡。分析認為,該水廠混合井中央跌水區混入了空氣(不排除進水泵組運轉時也帶入了部分空氣),到達斜管沉淀池時形成微小氣泡,微小氣泡上浮時將部分污泥帶到沉淀池表面,造成沉泥上浮,說明沉淀池浮泥的產生與水處理工藝構筑物的選型有關。 (3)沉淀池底部污泥的走向 采用水下視頻監控裝置觀察沉淀池斜管填料下的排泥情況,發現在沉淀池底部特別是泥斗斜坡上積存了大量污泥,難以下滑到泥斗底部,無法有效排出。即使進行了全排空操作,污泥失去水的浮力后從斜坡上滑入斗底,但如果穿孔管設計不合理(如開孔比不滿足要求),污泥受阻而無法完全排出池外。重新對沉淀池進水沖洗后,情況仍未好轉.說明穿孔排泥管的安裝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還存在一定的反作用。
(4)日常運行觀察
①該斜管沉淀池結構較為特殊,進水口處沒有緩沖水流的擋墻結構,在靠近進水口附近的斜管上總是更先出現浮泥,說明沉淀池自身結構缺陷也是造成斜管表面易形成浮泥的原因。 ②進水量達到一定數值時,各沉淀池表面極易形成泥層。在水廠超負荷運行時,由于水流沖擊,易將沉淀池底部污泥沖起,在斜管表面形成絮狀泥層。 對于以上斜管沉淀池問題的解決建議 ①將混合井出水口下移,堰流跌水改為淹沒堰出流,以解決水體進氣問題。 ②改造蜂窩斜管沉淀池結構,提升斜管高度.提高配水區高度使其≥1.5m,甚至達到l.6m,泥斗斜面傾角增加至55度,將水泥斜面改為光滑的水磨石或瓷磚.增大穿孔排泥管直徑或拆除穿孔排泥管。 ③在沉淀池穿孔排泥管上方增設高壓管道,用于沖洗泥斗并攪動斗內污泥。 ④在斜管沉淀池進水口處增設緩沖水流的可調節隔柵或配水擋板等裝置,增加水流阻力,降低水流能量.從而改善沉淀池進水流態,延長斜管表面出現絮狀浮泥的時間。